热电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热电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麦客南征缘何叫好不叫座-【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50:48 阅读: 来源:热电偶厂家

“麦客”南征:缘何叫好不叫座?

——关于我市农机跨区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思考

“去年我们到安徽、山东跨区收麦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台收割机能纯挣3万多元,但看今年这形势,俺估摸收入肯定不会好过去年,一台怎么也得少挣1万元。”6月7日,提起农机跨区作业,正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麦地里吃午饭的林口“麦客”邵占军,从电话里发出这样的感叹。

农机跨区作业是指农机通过雇佣方式,到外地区从事生产的使用方式。市农机专家指出,对于我市来说,这种模式既可有效破解牡丹江地区夏季“农机扎堆无活干”的难题,也能有力缓解夏粮主产区“麦地空闲无机用”之急,值得大力发展。但记者调查发现,专家叫好的农机跨区作业,在我市农机户中却并不“叫座”:我市闲置的农机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快速流动起来,近年来跨区作业的机具增量有限,跨区作业收入在今年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如何切实推动我市农机跨区作业实现突破赢得发展?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百余台”的约数

“今年俺们村一共有18台收割机南下跨区作业,村里村外有50多口人当上‘麦客’,这个规模虽然还是历史最大,但也有两三年没增长了。”邵占军这样告诉记者。在林口县的农机手圈子里,青山乡虎山村的“老把式”邵占军很有些名气,他当“麦客”已有十年历史,是该县乃至我市较早试水农机跨区作业的人。

邵占军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虎山村几位村民利用每年6月相对空闲的时间,带着农机南下收麦,收益颇丰。此后连续多年,虎山村的农机跨区作业并没有因为先行者赚到了钱而步入大发展阶段,更多的农民买不起十几万元一台的收割机,只能望洋兴叹。直到农机补贴政策出台并在2006年调整后,大型农机具才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虎山村的农机跨区作业也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

“虎山村的‘麦客’史,代表了牡丹江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历程。”农机专家介绍,总体上,我市农机跨区作业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然而,这个群体规模究竟有多大,却难以统计,只有个“百余台”的约数。

我国目前采取“农机跨区作业证”制度,对跨区作业的农民提供全国范围内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等服务。一般说来,掌握了一个地区跨区作业证的办理情况,也就了解了跨区作业机具的数量。但记者调查得知,我市部分跨区作业的农民并没有在本地办证,相关数据也就难以统计。

为什么农民要舍近求远,到外地办理跨区作业证?邵占军的解释是,我省办理程序繁琐,办理时间过长,如果托人在外省办理,前后不会超过10天,而根据他的经验,在我省办理至少要一个多月。“跨区作业就怕出门晚,机会被别人抢了去。”邵占军说。

邵占军的说法得到了我市一些业内人士的证实。据介绍,按照我省办理跨区作业证程序,县级农机部门至少要去哈尔滨报送三次,在不同的部门间盖上三个公章。如此一来,跨区作业证能否在5月中下旬及时下发,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缺少外地办证渠道的农民对此望而却步,农机跨区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受到了制约。

“一个人”的战斗

就在邵占军一行拉开架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同在安徽阜阳市跨区作业的牡丹江农机手李云滨却自感“很受挫折”。

“活儿倒是有,一台机器一天能收100多亩麦子,就是一路上吃尽了缺经验的亏。”李云滨是宁安市江南乡宝山村人,第一次跨区作业的他以“生瓜蛋子”自嘲。5月中旬,他和朋友们带着2台稻麦联合收割机,匆忙开始了南下“淘金”之旅。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起先是运输农机的货车坏在了路上;在河南作业时,收割机又在麦田里“趴了窝”,当地买不到零件,只能坐等家里邮寄;来到安徽后,当地土壤硬度较大,大把的时间又浪费在调整机具上。南下20多天里,有效作业时间只占到四分之一。“出门前定了单台农机纯收入3万元的目标,现在看来已很难实现。”李云滨说。

同样调低收入预期的,还有经验丰富的邵占军一行,他们估计今年的单机纯收入将降至2万元左右,而其中原因则是日益加剧的竞争。

邵占军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深入执行,购买农机的门槛不断降低,各省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数量增加了大约2倍,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每亩跨区作业收入始终稳定在50元,总收入也就随之降低。

“在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供求直通车’查到的收割信息,到地方却发现已有人抢先一步,原本四五天的活,留给咱的也就剩一两天的量。”邵占军表示,相关部门为跨区作业提供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更新速度仍需提高,目前看来还不能作为跨区作业的惟一信息渠道。

李云滨与邵占军,新老“麦客”遇到的烦恼看似不同,但在农机专家眼中反映出了同一个问题,即跨区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市农机跨区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跨区作业的农户间单打独斗的多,携手合作的少,外出作业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效率不高,流向相对盲目。如此一来,市场信息、农机调度、后勤供应缺乏专业化保障,无法穿成一线,跨区作业成了农机户“一个人”的战斗。

“重围”下的求解

“重围”之下,还要不要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答案是肯定的。

“没有跨区作业,农机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市农机局专家介绍说,除了可以解决我市农机在非生产季节大量闲置的问题,农机跨区作业还带动了农民增收。以邵占军为例,即便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今年他跨区作业的利润率也能达到50%。此外,跨区作业的发展,还可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机销售,实现农机市场规模升级,这对于吸引战略投资者到我市布局农机装备制造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市稻麦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为900多台,而南下收麦的不过百余台,水稻、玉米机械跨区收获仍处于萌芽状态,农机跨区作业提升空间巨大。”农机专家表示,虽然存在着众多困境,但挑战在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谁先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谁就能占领未来的跨区作业市场,实现农机跨区作业的跨越发展。

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打造一批“麦客”龙头。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综合运用农机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对以具有一定实力的跨区作业队加以引导扶持,使其具备较强的跨区作业资源配置能力,并在市场上形成重信誉、重质量的优秀品牌,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型农机跨区作业合作组织,从而不断吸收、带动更多的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活动。

我市相关人士还认为,进一步发展农机跨区作业,还需在市场信息渠道建设上下一番功夫。一方面,应继续发挥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供求直通车”的参考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信息采集方式,引入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和“中介组织”概念,通过他们获取快捷、准确、稳定的跨区作业信息,推广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模式,增强我市农机跨区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专家表示,随着农机跨区作业市场化程度在我市不断提高,除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外,一些诸如运输、维修等多元化服务组织也将出现和壮大,从而完成跨区作业农机户的进一步专业分工,再次提高组织化水平,推动我市农机跨区作业向产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李冰冰)

耐热钢焊丝货源

南通市DHL国际快递公司

风机水帘

新型钢管调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