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热电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外媒中国债务置换效果未必乐观最后是老百姓买单

发布时间:2021-01-25 10:21:15 阅读: 来源:热电偶厂家

外媒:中国债务置换效果未必乐观 最后是老百姓买单

【中国QE消息满天飞】  媒体:中国10万亿元QE的言论只是“富有想象的猜测”

中国全面推出QE可能性不大  消息称央行将出台10万亿QE 财政部已批复3万亿  外媒:中国地方债已达4万亿美元 或学日本采取极端措施  【全球QE俱乐部】  欧版QE魔盒或将埋葬欧元  美联储宣布退出QE 史上最大规模货币试验谢幕  道破天机的一张图没有QE金融市场会怎样(图)  核心提示:继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多国央行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后,终于轮到了中国。近日,有关中国将以10万亿债务置换方式变相进行量化宽松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众说纷纭。中国是否会加入QE俱乐部,我们还需静待官方佳音。  凤凰黄金转自路透报道,据利率策略分析师蔡键博士分析,中国财政部已下达1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置换额度,该消息对市场应该不算特别意外。从地方债务的层次来看,首先是政府债务,这部分是由地方负有直接偿还义务;其次是政府性债务,大致上可理解为地方担保或负有连带责任的债务。这两类已纳入统计,审计署有定义。  另还就是广义地方债务,指实际属地方举债,但尚未纳入统计,目前估计规模在10万亿左右,依据是,按14年官方统计地方债务规模大致为20万亿,而今年初据说各地上报汇总结果是30万亿(这个结果被打回去要求核审).14年在讨论地方债/市政债时,市场即是将其理解为地方还债的一个途径;官方隐晦传递的信息也一直是,政府债务不会违约。  但注意,官方从没有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做过保证,故倘若仅只如此,也谈不上缓解对信用风险的担忧。  债务置换还不能与QE简单划等号  美国量化宽松(QE)的操作手法是由美联储直接买债(MBS、国债等),但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银行法》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之前市场理解的债务置换,是省级政府发地方债来置换到期的存量债务(地县为主),因信用等级提高,新债利率会降低,但这里的置换是不完全的,隐含某种追责(实际中,各省不会同意下级的所有要求).  而且借道模式可操作性不高。目前市场普遍猜测的路径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借道银行来买债,撇开其中隐含的道德风险且不论,还存在几方面问题,迄今为止,再贷款只有两类,一是金融稳定再贷款,对应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二是特定用途再贷款,比如支持三农/小微等。  另外,再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而地方债期限为5-10年,如此政策操作将加剧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谁受损、谁收益?不言而喻,债务货币化是要老百姓买单。  债务置换效果未必乐观  如前所述,目前的置换仅针对政府债务,但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第三类地方债务、房地产及其他实体领域。因此效果未必乐观。  另外,真会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吗?长期看,银行期限错配加剧,将导致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类主权债供给增加,逻辑上也会制约长端利率下行空间。  至于还有人建议的参考90年代末资产管理公司模式也有缺陷,当年AMC是收购四大行不良贷款,但目前政府债务多数被归为正常贷款;另AMC收购不良时,价格是打了较低折扣的。而且从本质上说,上一轮不良的化解不是依靠货币,而是依赖新增长点出现后的经济繁荣来化解。  因此,市场目前的热炒体现了对政府兜底的预期,但似过于乐观,政策操作现实性不高。个人相信未来存在某种兜底,但应会体现权责对等原则。

业内称万亿地方债置换并非额外新政  近日,一则“置换3万亿地方债”的传闻沸沸扬扬,令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昨日紧急辟谣,称有关置换3万亿地方债的传闻是空穴来风,国务院明确批准置换的规模是1万亿。  朱光耀昨日在回应上证报记者有关置换的地方债该如何分配时称,财政部马上会有具体的安排并公布。  置换并非“额外”新政  传闻源于两会期间市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改革进程的广泛关注。  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对一部分完全公益性的平台借的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对一些历史债务予以承认,通过发债替换原来的平台债务,这样可以使债息降下来。  其后,财政部发言人8日透露,经国务院批准,近期财政部已下达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  此话落地,令业内人士对债务置换的具体路径和影响议论纷纷。  昨日,通过一些自媒体账号的广泛转载,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和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的分析点评引发波澜,相关文章阅读量过万。想象丰富者猜测:“中国版的QE即将推出,预计最终的置换方式将是央行认购低息政府债务。”  随即,民生证券研究院管清友团队也第一时间发布点评,称中国全面债务货币化的可能性不大,不仅不会有中国版QE,法理上也不允许中国央行来认购。  11日朱光耀也对此进行了澄清。他表示,有关置换3万亿地方债的传闻是空穴来风,国务院明确批准置换的规模是1万亿。  事实上,在一些长期观察地方政府债务的业内人士眼中,以新的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替换存量债务,已是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下称43号文)的应有之意,并非新政。  中债资信公共机构首席分析师霍志辉昨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43号文明确提出“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此次国务院批复10000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将全部用于置换地方政府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是在43号文框架下稳步解决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偿还问题的举措,也是中央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思路的一贯延续。  “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目前尚在清理甄别过程中,未纳入财政预算报表中,因此这10000亿元的置换债券在2015年预算报告中无法体现。”霍志辉表示。  具体方案有待公布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置换存量地方债的思路与去年地方政府性债务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一脉相承,但关于置换额度仍是两会期间传达的新信息。  昨日朱光耀在回应上证报记者有关置换的1万亿地方债如何分配的问题时称,财政部马上会有具体的安排并公布。  “要学习新预算法。”对于记者所提如何看待此次国务院批准1万亿地方债置换的背景,朱光耀如是回答。  朱光耀说,中国政府非常审慎地对待存在的风险,所以人大修改制定了新的预算法,这对保证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所以在执行新的预算法过程中,就能看到债务转换的必要性,原来是地方融资平台,当时在原有预算法下,地方政府是不能发售债务的。”  对于上证报记者所提未来置换的地方债规模是否有可能扩大的问题,朱光耀说,“我们一定能够管控好风险,你们就放心吧。”  朱光耀说,地方债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但实际上对应着大量资产,且很多资产非常优秀,地方债风险完全可控。  对于置换债券的发行方式,霍志辉预计,万亿元置换债券实质上就是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置换存量债务的一般债券或专项债券。因此,市场传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购买置换债券并不可行。置换债券将按照正常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程序,在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发行,由市场投资者选择购买,且预计绝大部分也将采用自发自还的方式。(上海证券报)

安邦:清理地方债要保持政策弹性  2015年将是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的关键一年。在去年新《预算法》通过后,国务院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清理甄别地方债的相关工作。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今年要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适当发行专项债券。保障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  总结完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的改革思路,可归结为“开前门,堵后门”。堵后门的工作近年来一直在推进,以2012年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463号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为代表,试图制止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采用各类违法违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不过,在地方经济发展对财政资金的“刚需”下,“463号文”的效果并不理想。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各类债务合计17.5万亿,相比于2010年底同一口径的10.7万亿增长了63.6%。  相比于堵后门,怎样为地方融资开前门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预算法》通过后,国务院下发“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给出了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专项)债券,二是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之于前者,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方式适度举借债务。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将安排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之于后者,在发改委及财政部的推动下,各级政府纷纷推动PPP项目落地,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  不过,不论是地方政府债券,还是PPP,在解决存量债务方面都力有未逮,存在很多问题。地方政府债券的问题主要是发行规模以及层级上的。5000亿的发行规模虽然可观,但相较于17.5万亿的存量地方债仍相去甚远。同时,新《预算法》只将发债权限开放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但从地方债务结构看,以市县两级居多,在层级上存在着错位。这样的约束限制了以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能力。PPP的问题则在制度建设上。作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的根本办法,PPP对机制设计与制度建设的要求很高,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PPP模式的运用并不娴熟,民资出于对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的担忧,参与热情也不高,致使国内PPP发展处于“中央热、地方冷”的状态,迟迟落不了地。在替代方案都尚不成熟时,延续过往做法、保持债务整顿的弹性,成为过渡期没有办法的办法。  “两会”期间,在谈及解决局部地区债务比例过高的问题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一方面,要把那些有一定收益或者可以改造成比较稳定的现金流(的项目)--比如可以收费,收费不足还可以给予适度补贴--转为“PPP模式”,进而转化为企业债务。另一方面,对一部分完全公益性的平台借的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对一些历史债务予以承认,通过发债替换原来的平台债务,使债息降下来。财政部发言人8日说,经国务院批准,近期财政部已下达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匡算下来,地方政府一年可减少利息负担400-500亿元,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另外,一些由银行贷款形成的历史债务,按照契约原则,贷款的合同不能废除,借人家的钱还是应该还的。如果融资平台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进行一些债务重整,那是双方谈判,所以要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办法逐步解决。  从楼部长的表态看,财政部将通过三管齐下,逐步消化历史遗留的存量地方债问题。这其中,“过渡性的办法”可能十分关键,中央可以考虑将“43号文”的过渡期延长,比如从2015年底延期1-2年,保留部分平台公司,让地方财政有所缓冲,以防出现系统性风险。  清理地方债需要“开前门,堵后门”。从近年的实践看,后门堵得快,前门开得慢,令地方政府陷入财政“青黄不接”的困局。在地方政府债券与PPP两扇前门暂时难堪大用时,中央可能需要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办法,让地方财政有所缓冲。延长“43号文”过渡期、保留部分平台公司,将是务实的做法。(财经网)

河北订制冲锋衣

文化衫定制公司

天津定做衬衫